【創新科技】路政伙理大研新瀝青路 擬改良減音路面減隔音屏障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12/28 07:29

分享:

分享:

新瀝青路面正於紅磡收費口部分綫路試用,至今表現良好,路政署稱新物料有望於明年成為本港常設路面鋪設物料。(陳梓蔚攝)

現時全港由路政署負責的行車道路約長6,000公里,當中約75%以瀝青鋪設,由於道路使用率高,路面維修和替換頻密。為延長瀝青路使用周期,路政署與理工大學合作,研發出抗壓能力強10倍的瀝青路面。抗壓力增加的「秘密」,是瀝青中聚合物含量由3%增至7%;研究負責人強調,「不要以為加多一點很簡單,比例不當,物料就會分離。」

路政署早在2018年在紅磡海底隧道實地試驗新物料,至今表現良好,署方透露新物料有望於明年成為本港常設路面鋪設物料。

隨着香港汽車數目增加,路面維修需求亦與日趨增。單計私家車數量,2016年全港有約53.6萬架領牌私家車,但過去5年持續增加,至今年9月已有約58萬架;如計及所有類別車輛,則領牌車輛由2016年的約74萬架,持續增至今年9月的81萬架。

路政署與理大合作研發新瀝青物料鋪路,冀提升路面耐用程度,新瀝青全名為「高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」,負責研究的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冷真解釋,傳統瀝青是由沙石、大小不一的石料和瀝青混合而成,但由於石料大小不一,與瀝青的黏合能力較差。直至2012年,香港採用改性瀝青,在瀝青配方中加入3%的聚合物,功用類似「膠水」,將瀝青和石料緊密黏合。

是次研究的「高改性瀝青」,則將聚合物的含量提升至7%,令其與石料的黏合力更高,避免長期受壓導致「膠水」失效;同時還要選大小較平均的石料。就結果而言,新研究的「高改性瀝青」,成本雖貴約20%,冷卻需時更長,但其承壓能力較傳統瀝青多10倍。

雖然只是將聚合物含量提高4個百分比,但冷真強調試驗過程殊不簡單,「不要以為加多一點很簡單,瀝青和聚合物之間有相容性問題,比例不對反而會出現物料不能黏合。」他續指,不同產地的石料和瀝青之間又有匹配性問題,同樣的瀝青配方,與香港的花崗岩和外地的石料黏合,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。

自2018年起於紅隧口部分行車道進行試驗,至今效果理想,路政署高級工程師黃兆棠希望新物料明年便可廣泛投入應用,「日後維修唔敢講一勞永逸,但都希望維持耐啲。」

紅隧是本港最繁忙的行車道路之一,由於常被巴士等大型車輛輾過,其瀝青路面損耗大,約3年就需要分批刨起重鋪表層。雖然每次刨鋪工程時間不長,但牽涉政府部門甚多,黃兆棠解釋由於刨舖涉及封路和噪音,每次工程前均需向警務處、運輸署和環保署申請。為免阻礙道路使用者,工程往往需要於晚上進行,剷起表層、鋪上瀝青、用壓路車壓實、冷卻4個工序,必需在6至8小時內完成,每次工程都殊不容易。

「行車路面除要耐用,其實還有一個訴求,就是希望行車更安靜」,黃兆棠透露,路政署正改良減低噪音的路面物料,希望維持其耐用的同時,減低汽車通過時的聲響,或將聲響吸走。

 黃兆棠表示,如成功改良減噪物料,政府未來或可少建隔音屏,「部分車路計完數,可能就能通過環境評估要求,屆時隔音屏建矮點,甚至建少點也是可能。」

一文看清「港版健康碼」登記注意事項:https://bit.ly/31pGndZ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TOPick送出3000份兒童書展套票人人有份,立即登記拎走入場門券:https://bit.ly/3h8JOvu

記者:陳梓蔚